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北京延庆龙庆峡森林公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家长与孩子们在迷你亲子马拉松赛事享愉快时光。这是一个积极的、科学的家庭活动,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参与。然而,近日随着马拉松赛事中频发的“未成年人蹭跑”事件,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最近,江西省上饶市的一场马拉松中出现了令人震惊的情景:一位父亲因体力不支而放弃比赛,却将自己的参赛号码布贴在10岁女儿身上,让她独自完成42.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小女孩独自跑在赛道上的画面,虽然感动了不少观众,但也引起了质疑,看来原本应该是孩子们欢快奔跑的场景,却被逐渐演变为体现家庭教育方法的理念的“鸡娃”场所。
赛事组委会最终对女孩的“蹭跑”行为表示处罚,并称该行为违反了参加比赛的年龄限制。这并不是第一次年轻参赛者的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闹上风口浪尖。今年3月在郑开马拉松中,一名自媒体博主带着9岁的儿子违规站上全马赛道,多次引起新闻风波。而在保定马拉松和沈阳鲁迅马拉松中,均发生了类似的未成年人违规参赛事件。
著名马拉松跑者李华民直言,对这些父母而言,他们的跑步能力不够,甚至对马拉松比赛的风险完全缺乏认知。他表示,马拉松不仅是简单的跑步,更是一次极限的挑战,尤其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而言,进行长距离奔跑无疑是对身体极大的考验。即使孩子们有长期的跑步训练经验,也不意味着他们具备了参加马拉松的能力。
在过去五年,李华民致力于培养小孩子们的跑步热情,他经营着一个400余人的儿童跑团,旨在为孩子们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案。他强调,10岁以下的儿童即使符合报名条件,其耐力也是有限的,长时间的耐力比赛未必健康。持久耐力的锻炼应当循序渐进,而非贸然进军马拉松赛道。
未成年人参与马拉松赛道的疯狂背后,还隐藏着显而易见的健康风险。中国田径协会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办赛指南》明确规定,参加全马的选手必须在比赛当年满20岁。这一规定的出台,绝非杞人忧天,理由在于马拉松对于心肺功能和体质的要求远超过普通跑步,尤其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而言,潜在的健康风险可想而知。
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能训练博士方华指出,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15岁以下的孩子,参与马拉松等专项耐力训练太过超前,建议等到身体发育成熟后再考虑增加运动负荷。因过早参与长跑,可能会引起潜在的健康问题,甚至影响身高发育等长远的身体发展。
对于赛事组织者及家长而言,生长中的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是第一位的。赛事的违规不止是对规则的无视,其背后潜藏着不可预估的安全风险隐患。北京市法学会体育法学与奥林匹克法律事务研究会的董双全表示,“蹭跑”的行为会引发法律责任和后果,特别是父母应对此行为负主要责任。赛事组织者必须严格执行报名审查,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参赛儿童的安全与健康。
当前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试图通过长跑提升孩子的意志力,或认为参与马拉松能加强孩子的体质. 实际上,许多孩子的身体尚未充分发育,长时间、大强度的跑步并不合适。方华提到,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体育培养观念逐渐极化,既有过于激进的“鸡娃”心态,也有放任孩子缺乏运动的情况。把握适当的运动量与时机至关重要。
健康的体育活动应以培养兴趣为目标,而非为追求成绩而“卷”。这一过程中,与孩子共同参与,增进亲子关系至关重要。家长应引导孩子选择比较适合自己条件和年龄的项目,热情参加短暂有趣的亲子活动,而非长时间的耐力赛事。
李华民建议,提高赛事的亲和性,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参与者。例如,可以设定针对不一样年龄段的短距离比赛或者加入趣味环节,这样不仅能拉近儿童与体育的距离,还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帮助孩子在较小的压力下享受运动的乐趣。
其实,将马拉松赛事视作亲子活动的契机本无可厚非,但过早地将孩子推向极限挑战的舞台,无疑是对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施压。家长应牢记,陪伴和支持孩子的运动选择,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才是“正能量”的真实体现。正如董双全所说,适当的年龄进行适当的活动,才能让孩子在健康的轨道上茁壮成长。
结语:让孩子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在运动中成长,马拉松赛道绝不能成为推广超前挑战的空间。当然,未成年人蹭跑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千万家庭的教育观念。希望我们能共同为孩子们创造更安全、健康的运动环境,实现真正积极向上的运动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