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一颗为国家海洋安全事业燃烧了近一个世纪的巨星——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陨落,享年99岁。他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悲痛,也让我们不禁回溯他那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1926年3月12日,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一个普通的乡医之家,在家中排行老三,原名“黄绍强”。小时候,他常随母亲去教堂做礼拜,学会了吟唱多首圣歌,还跟着二哥去树基小学陪读。在树基小学读完四年级后,又进入作矶小学念高小,在那里,兼任多门课程的苏剑鸣老师对他影响颇深,尤其是国语课,为他打下了良好的普通话基础。小学毕业后,日寇的侵略打乱了他的求学计划,当地中学纷纷搬迁,他一度辍学。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虚度时光,而是加入了田墘镇民间抗日宣传队,参演抗战宣传剧目,在《不堪回首望平津》中扮演逃难的小女孩,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后来,他辗转多地求学,从广东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到广东梅县教会学校广益中学,再到广西桂林中学,一路历经艰辛。在桂林求学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日军飞机的轰炸让他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弱小和落后,也让他的志向从继承家业行医救人,转变为投身科技,以航空与造船来保卫祖国。于是,他毅然报考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在交大求学期间,他不仅在多位名师的指导下提升了专业素养,还通过进步学生社团“山茶社”,参与各种活动,接受了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为日后的革命工作和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49年,黄旭华加入中国,随后开启了他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的征程。他先后在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市招商局、上海市港务局、上海市船舶工业管理局等多个单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1958年,面对当时核垄断大国的核威慑,党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凭借优秀的专业能力,被选中担任中国核潜艇工程副总工程师,被密召进京。报到时,领导提出的工作保密性强、一辈子出不了名、要当无名英雄等要求,他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接下了任务,从此开启了长达30年隐姓埋名的核潜艇研究生活。这30年里,他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对自己的工作只字不提,父亲、二哥去世,他都没能回家奔丧,把对家人的愧疚深埋心底,全身心投入到核潜艇研制工作中。
在核潜艇研制初期,团队面临着很难来想象的困难。没有先进的技术资料,没有完备的科研设备,甚至连基本的计算工具都十分简陋。他们仅有两张模糊的外国潜艇照片和一个儿童潜艇玩具作为参考。但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三步走”战略,从常规潜艇水滴线型突破,到核动力系统小型化攻关,再到深海作战体系集成。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年代,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日夜不停地计算海量数据,用磅秤称量数千设备配重,在艰苦的条件下,一点点摸索前行。1958年8月,黄旭华正式加入海军舰船修造部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船体组”,10月,他与同事共同完成了导弹核潜艇总体方面的5个设想方案,初步选定水滴线吨级的方案,为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出访苏联谈判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年底,他们在708所试验水池对导弹核潜艇水滴线月,又带领技术人员在上海交通大学试验水池对导弹核潜艇水滴线型进行模型试验,虽然受硬件条件限制,试验只能定性分析,但他们从未放弃努力。
1961年,黄旭华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9”技术研究室副总工程师。1962年3月,他与同事完成并提交第一个核潜艇总体设计的具体方案——《原子导弹潜艇初步设计基本方案(初稿)》。然而同年,“09”工程“下马”,他作为少数关键人员留下继续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与同事重点进行了核潜艇水滴线型及耐压艇体结构强度等专题的研究,为工程重新上马做了充分的技术储备。1963年10月,中央专委批准相关单位合并,成立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所,黄旭华与彭士禄任副总工程师,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开展潜艇核动力装置总体方案的论证、设计工作。1964年,他被授予人民技术少校军衔并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十五所副总工程师。1965年,黄旭华开始与719所同事一同研究设计091型首艇和092型核潜艇,全所论证核潜艇总体设计方案。
经过多年的努力,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401”顺利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中国第一艘核潜艇“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中国海军从此跨入了“核时代”。1983年,“09”工程原总设计师彭士禄改为顾问,黄旭华升任总设计师,成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1988年4月,为了获取关键数据,验证核潜艇的性能和安全性,黄旭华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深潜试验风险极高,潜艇每平方厘米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一块不到扑克牌大小的耐压壳体上,就要承受一吨多重的压力,深海里“咔咔”的声音让人胆战心惊。但62岁的黄旭华镇定自若,毅然随艇下潜到极限深度300米,变成全球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他在试验过程中,紧张却始终保持镇定,因为他清楚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到整个团队。最终,试验取得成功,他即兴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诗句,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
黄旭华的一生,成就卓著、荣誉等身。他先后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和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9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2009年“十大海洋人物”、2014年“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201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2018年“影响世界华人”称号、2019年“共和国勋章”、“最美奋斗者”称号、2020年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等众多荣誉。但他始终淡泊名利,认为这些荣誉是党和国家对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肯定和鼓励,自己只是广大核潜艇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他还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学习管理机关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其中捐资1100万元设立的“黄旭华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为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拼搏奋斗;他多次到大中小学作报告、作科普,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宣讲核潜艇精神,在武昌区中山路小学设立“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勉励青少年爱党爱国、学好本领、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如今,黄旭华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用一生诠释了“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的誓言,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精神将光照千秋。根据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公告,2025年2月10日(星期一)上午10时,将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遗体送别仪式,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这位国之脊梁最后一程。
当地时间3月6日下午5点31分,也就是北京时间今天(3月7日)早上7点31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进行“星舰”重型运载火箭的第八次试飞。此次任务重点包括“星舰”首次在太空进行卫星部署模拟演练,以及火箭助推器返回发射塔、以“捕获”方式回收等。
3月7日,被王毅认出的外国记者方浩明,被问到时回答:是中国内政,没必要问我。
外交主题记者会丨王毅:欢迎各国朋友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一个更加真切、鲜活的中国
今天(3月7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有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王毅表示,人民友好是双边关系的基础,也是促进和平的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距离不断拉近。
当地时间2月13日,菲律宾前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在其领导的民主人民力量党集会上,喊出“保护莎拉”的口号。
何志敏委员:严禁教师编制占用 解决教师“在编不在岗”“上班不上课”问题
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员会议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何志敏在大会发言中建议,完善教师激励约束机制,优化编制供给政策,建立教师资源与人口变化适配机制,严禁教师编制占用,解决教师“在编不在岗”“上班不上课”问题。
最近,有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条视频,一位男子站在海底捞店里的桌子上,解开裤子朝着锅底里撒尿小便,视频中清晰的有液体“自由落体”进入锅底,旁边还传出很多人的哄笑声,一看就是有人聚餐喝酒后发生的这个“节目”,有人就录下来然后就发到网上,没想到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