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体育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返回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逝世
来源:安博体育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2025-03-08 02:59:33

  2025 年 2 月 6 日 20 时 30 分,湖北武汉的夜空格外凝重,一颗璀璨的星辰悄然陨落 —— 中国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 (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99 岁 。他的离去,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巨大损失,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伤痛。

  黄旭华,这一个名字在中国核潜艇发展历史中,犹如一座巍峨耸立的丰碑。他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那片深邃的海洋和神秘的核潜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海防压力,核潜艇作为国家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制刻不容缓 。黄旭华临危受命,隐姓埋名,投身到核潜艇研制的艰难征程中,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人生篇章,也由此改变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历史进程。

  1926 年 3 月 12 日,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的一个医学世家, 祖籍广东省揭阳市。父母都是当地受人尊敬的医生,他们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受家庭氛围的熏陶,黄旭华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继承父母的衣钵,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更多的人。在他的心中,医生是一份神圣的职业,能够救死扶伤,给人类带来健康和希望。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在 1937 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年,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黄旭华的家乡。曾经宁静祥和的小镇瞬间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日军的飞机频繁轰炸,原本繁华的街道变得满目疮痍,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学校也被迫停课,黄旭华的学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看到了家乡的同胞们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痛。

  为了寻找一个能够安心读书的地方,黄旭华不得不踏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他和几位同学一起,坐着押运食盐的私商敞篷车,历经千辛万苦,前往西南文化中心桂林。下车后,他们又徒步走了十几天,才终于抵达桂林。然而,让黄旭华没想到的是,桂林也未能幸免于战火的侵袭,日本军机对这里的轰炸更加猛烈。每当防空警报响起,他就只能跟着大家一起躲进防空洞,在黑暗和恐惧中等待着危险的过去。

  在一次躲避空袭时,黄旭华忍不住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偌大的中国,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没有?” 老师的回答让他深受触动:“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被人欺负,任人宰割。” 这句话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黄旭华的内心,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学医虽能救死扶伤,但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命运。要想拯救国家,让人民不再遭受战争的苦难,就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增强国家的实力。

  于是,黄旭华毅然决定放弃学医的梦想,转而立志学习航空和造船,希望能够通过掌握先进的科技,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那一刻起,科学救国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并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1958 年,中国正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核潜艇作为一种战略性武器,其技术更是被美苏等国垄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打破核讹诈,增强国家的海防力量,中央毅然决定启动核潜艇研制项目。这一年,34 岁的黄旭华接到了一个神秘的调令,被紧急召往北京,参与一项高度机密的任务 —— 核潜艇研制 。

  当黄旭华接到调令时,他甚至来不及向家人详细解释,就匆匆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程。他深知,这项任务意义重大,关乎国家的安全和未来,自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来到北京后,黄旭华才得知自己将成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团队的一员,负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没有专业的人才,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和经验 。

  面对重重困难,黄旭华没有丝毫退缩。他和其他 28 位来自不相同的领域的专业人才组成了一个代号为 “19” 的研究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由于核潜艇研制属于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从此隐姓埋名,与外界隔绝了联系。他的家人只知道他在北京工作,却不知道他具体在做什么,甚至连他的妻子也只可以通过一个编号为 145 的内部信箱与他通信 。

  在接下来的 30 年里,黄旭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核潜艇研制工作中。他带领团队四处收集资料,哪怕是一丝一毫与核潜艇相关的信息都不放过。他们从国外的报刊杂志、学术论文中寻找线索,通过一系列分析、研究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逐渐勾勒出核潜艇的大致轮廓 。为了获取更直观的认识,黄旭华还发动大家寻找一切可能的途径,终于得到了两个美国 “华盛顿号” 导弹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 。他们将这两个模型反复拆解、组装,通过与收集到的资料做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也让小组成员们对核潜艇的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然而,仅仅依靠这些有限的资料和模型,远远不足以完成核潜艇的研制。在当时,计算机更是一种稀缺资源,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只能依靠最原始的计算工具 —— 算盘和计算尺,来完成大量复杂的数据计算 。为了确认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每一组数据都要由两组人分别计算,只有当答案完全一致时,才能通过 。常常为了一个关键数据,他们要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废寝忘食 。黄旭华后来回忆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大部分都出自他的那把算盘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算盘的珠子在他们的指尖飞快地跳动,就像他们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而跳动的炽热的心 。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努力,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终于迎来了曙光。1970 年 12 月 26 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在众人的期盼中成功下水,这标志着中国变成全球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74 年 8 月 1 日,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 “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那一刻,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无数人激动得热泪盈眶。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奇迹,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挺起了坚实的脊梁 。

  黄旭华带领团队攻克的技术难关不计其数。在核潜艇的总体设计方面,他们面临着如何优化艇体结构、提高水下航行性能等诸多难题 。为了找到最佳的设计的具体方案,黄旭华亲自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模型试验和理论计算。他们反复研究每一个细节,对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和完善 。在动力系统方面,核潜艇需要具备强大而稳定的动力来源,以确保其在深海中长时间航行 。黄旭华和小组成员们深入研究核动力技术,解决了反应堆的小型化、可靠性等核心问题,为核潜艇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保障 。

  在通信和导航系统方面,由于核潜艇在水下航行时与外界的联系极为困难,怎么来实现准确的通信和导航成为了一大挑战 。黄旭华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通过使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导航设备,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使核潜艇能够在茫茫大海中准确地定位和执行任务 。此外,核潜艇的耐压艇体设计也是一个关键技术点。为了确认和保证核潜艇可承受深海巨大的水压,黄旭华和小组成员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研制出了高强度的耐压材料,并优化了艇体的结构设计,使核潜艇具备了良好的耐压性能 。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对中国国防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使中国海军具备了更强的战略威慑能力 。在国际舞台上,核潜艇作为一种战略性武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总实力和国防水平 。中国拥有核潜艇后,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地位,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同时,核潜艇的研制成功也为中国后续的核潜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

  1988 年,中国核潜艇迎来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极限深潜试验。深潜试验是对核潜艇性能和安全性的终极考验,随着潜艇不断下潜,海水的压力会呈指数级增长,对艇体结构、设备性能以及人员安全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如果出现任何故障或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

  在试验前,黄旭华深知此次任务的危险性,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他亲自带领团队对核潜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和调试,确保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系统都处于最佳状态 。他还组织艇员们进行了多次模拟演练,让他们熟悉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措施 。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参试人员们仍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毕竟,这是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谁也没办法保证万无一失 。在出发前,许多艇员都悄悄写下了遗书,与家人告别 。黄旭华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心中既感动又心疼。他深知,这些艇员们和他一样,都将国家的利益放在了首位,为了核潜艇事业,他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

  为了鼓舞士气,黄旭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亲自登上核潜艇,参与这次极限深潜试验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因为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还没有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极限深潜试验的先例 。领导们纷纷劝他:“你是总设计师,是核潜艇事业的宝贵财富,万一出了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 但黄旭华态度坚决,他说:“我对核潜艇的设计和性能了如指掌,我相信它一定能经受住考验 。而且,我作为总设计师,有责任和艇员们一起面对挑战,给他们信心和力量 。”

  就这样,62 岁的黄旭华登上了核潜艇,与艇员们一同驶向了茫茫大海 。当核潜艇缓缓下潜,海水的压力逐渐增大,艇内的气氛也慢慢的变紧张 。黄旭华坐在指挥舱内,紧紧盯着各种仪表和数据,时刻关注着核潜艇的运作时的状态 。他的眼神坚定而冷静,仿佛在告诉艇员们:“别害怕,我们肯定能够成功 。”

  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核潜艇的艇体开始发出 “嘎吱嘎吱” 的声响,这是艇体在巨大水压下产生的变形 。每一声响动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击着艇员们的内心 。但黄旭华和艇员们并没有丝毫慌乱,他们按照预定的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操作 。

  当核潜艇下潜到极限深度时,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有仪器的滴答声和艇员们沉重的呼吸声 。黄旭华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他紧紧握住拳头,心中默默祈祷着试验能够成功 。终于,经过漫长的等待,核潜艇各项系统运行正常,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艇内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艇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

  黄旭华亲自参与极限深潜试验,不仅体现了他作为总设计师的担当和勇气,也为中国核潜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潜艇的性能和安全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中国核潜艇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向世界证明,中国有能力自主研制出高性能的核潜艇,中国的海防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

  黄旭华的一生,是为国家核潜艇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也是成就卓著、熠熠生辉的一生 。他所获得的众多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国核潜艇事业发展的有力见证 。

  1994 年,黄旭华凭借其在核潜艇领域的杰出成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在科研领域专业能力和学术地位的极高肯定 。2014 年,他获评 “2013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在颁奖典礼上,给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 这段颁奖词,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黄旭华的一生,他的默默奉献和伟大成就,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

  2019 年 9 月 17 日,黄旭华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勋章,授予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 。黄旭华获此殊荣,是因为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功绩,足以彪炳史册 。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接过那枚象征着无上荣誉的勋章时,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核潜艇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那一刻,他不仅是中国核潜艇人的骄傲,更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

  2020 年 1 月 10 日,黄旭华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旨在奖励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黄旭华获得这一奖项,充分体现了他在核潜艇技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对国家科技事业的突出贡献 。他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

  此外,黄旭华还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 。这些荣誉,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他人生的画卷上,熠熠生辉 。它们见证了黄旭华在核潜艇事业上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拼搏,砥砺前行 。

  黄旭华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个人的得失是如此渺小 。在他的心中,国家的需要高于一切,为了核潜艇事业,他不惜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放弃了个人的名利,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那片神秘的海洋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在面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时,要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力量 。

  黄旭华的勇于担当精神,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核潜艇研制的艰难历程中,他始终勇挑重担,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无论是在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还是在极限深潜试验的生死考验面前,他都毫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带领团队勇往直前 。他的担当精神,让我们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而他的科技创新精神,更是推动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 。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凭借着创新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成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他们的创新精神,告诉我们,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创新的追求,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为推动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在新时代的科学技术创新和国防建设中,黄旭华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我们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像黄旭华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他们能够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动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国防建设方面,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黄旭华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国防事业,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

  黄旭华同志的离去,让整个中国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一生,是为国家核潜艇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国防建设鞠躬尽瘁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毅力,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 。他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座不朽丰碑 。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向黄旭华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沉痛的哀悼 。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铭记他的功绩,传承他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以黄旭华同志为榜样,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愿他在天堂安息 。